• 首页
  • 家电百科
  • 实时讯息
  • 常识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世界睡眠日|“经常没睡好”可能是睡眠感知异常
    时间:2025-03-19 13:26:00

    今年3月21日是第23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睡眠健康,优先之选”。科学健康的睡眠不仅是身心健康的基石,也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无论年龄、性别、地域或职业,优质睡眠都是人类共同的生命课题。据统计,我国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有7000万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患者,但诊疗率不足20%,专家提醒,守护优质睡眠,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践行,要正视自己的问题,积极诊断治疗,重获优质睡眠。

    “主观性失眠”现象正变得愈发普遍

    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睡眠医学中心,45岁的张先生正在遭遇新型睡眠困境。坐在诊室里,西装革履也难掩眼底青黑,这位都市白领,每晚被“失眠恶魔”折磨得身心俱疲。

    “医生,这五年我经常睡不好。”他自称每晚仅能入眠2-3小时,甚至整晚无眠。智能手表的睡眠报告却显示着截然不同的结果:平均睡眠时长6.5小时,深度睡眠阶段完整。这种主观感受与客观数据的巨大鸿沟,让张先生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漩涡。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潘集阳教授接过这份矛盾的“证据”,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他为张先生安排了睡眠监测——多导睡眠监测(PSG)。当电极贴片记录下脑电波、眼动轨迹和肌肉张力的完整图谱时,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张先生的睡眠结构完全符合正常标准,深度睡眠比例甚至优于同龄人。

    “这是典型的睡眠感知异常。”潘集阳指着监测报告上规律的睡眠波形解释,主观性失眠患者就像戴着有色眼镜观察自己的睡眠,大脑的认知系统出现了“信号失真”。这类特殊失眠亚型,往往源于对睡眠的过度关注——越是焦虑失眠,越会放大入睡时的细微感知;越是检查睡眠数据,越会强化“没睡好”的心理暗示。

    根据监测结果,潘集阳为张先生制定了数字化认知行为治疗(CBT-I)方案。通过睡眠限制疗法打破“赖床补偿”的恶性循环,用认知重构技术修正“必须睡够8小时”的错误信念,配合放松训练重置睡眠前的身心状态。六周后,当张先生再次查看睡眠报告时,那些曾经让他焦虑的数字,终于与真实的睡眠体验达成了和解。

    在睡眠医学领域,这种“主观性失眠”现象正变得愈发普遍。快节奏生活带来的慢性压力,信息过载引发的睡眠焦虑,以及智能设备对睡眠的过度量化,都在悄然重塑我们对睡眠的认知。潘集阳提醒,当出现睡眠感知异常时,及时寻求专业评估至关重要——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安眠药,而是一副校准睡眠认知的“思维眼镜”。

    走出诊室时,张先生特意摘下手表,他说现在终于明白:睡眠不是需要严密监控的敌人,而是需要温柔以待的伙伴。在这个被数据包围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学会给大脑放个假,让睡眠回归最原始的本能。

    当鼾声成为生命的警报,多学科作战拯救呼吸暂停

    52岁的东莞企业家徐先生平躺在特制床垫上,正在暨南附属第一医院睡眠中心接受睡眠监测,脖颈缠绕的呼吸监测带如同生命警戒线,记录着每小时45次的窒息警报——这相当于整夜都在经历“人工窒息训练”。他的妻子形容那场景如同“被无形的手掐住喉咙”,这位中年人此前就在这样的“死亡暂停”中挣扎了两年。

    当徐先生辗转来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210斤的体重将BMI推向37.2的危峰,腰围126厘米如同套着救生圈,高血压、高血脂、重度脂肪肝在体检报告上亮起刺目红灯。此外,他因白天嗜睡已酿成多起车祸。

    “这不是简单的打呼噜,而是全身器官的慢性窒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减重专家杨景哥看着睡眠监测报告摇头。数据显示,患者最长呼吸暂停达47秒,血氧饱和度坠入55%的死亡谷,这相当于整夜都在进行“低氧血症马拉松”。更严峻的是,代谢综合征与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OSAHS)形成恶性循环,如同两个相互投喂的恶魔。

    面对这个复杂病例,杨景哥启动了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睡眠医学中心首先上阵,用双水平呼吸机为患者筑起呼吸长城;呼吸科制定肺功能锻炼方案,如同给孱弱的肺泡安装健身器材;麻醉科构建围术期守护屏障,心内科则精准调控血压血脂。当各科室完成战前部署,减重手术成为破局的关键战役。

    在腹腔镜的精准导航下,袖状胃切除术通过三个钥匙孔大小的创口,将“食欲开关”调回正常模式。这不是简单的胃容量缩减,而是通过改变饥饿素分泌,让大脑重新学会感知饱足。术后徐先生惊喜地发现,曾经无底的食欲变得温和,食物摄入量自然减少三分之一,却不会产生饥饿感。

    三个月后,这次协同作战的战果令人震撼:徐先生体重锐减65斤,腰围缩减28厘米,呼吸暂停指数从每小时45次断崖式下降至13次。更神奇的是,随着脂肪代谢的改善,高血压和高血脂竟不药而愈。“现在开车时眼皮不再打架,夜里也不会突然惊醒。”徐先生抚摸着恢复平坦的腹部,仿佛触摸到重生的自己。

    据统计,我国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潘集阳指出,我国有7000万OSAHS患者潜伏在夜色中,但诊疗率不足20%。这些“夜行窒息者”往往以鼾声为伪装,实则经历着器官的低氧煎熬。杨景哥强调,对于BMI超过28的肥胖人群,OSAHS患病率飙升四成,减重手术不仅能重塑体型,更是对全身代谢系统的深度重启。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青梅 通讯员:张小涛、张灿城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梁超仪

    相关推荐
    • 重庆男子去私立医院检查HPV被告知“感染严重易致癌变”,花费万元治疗,得知三甲医院检测结果相反后投诉
      欧先生近日遭遇HPV检测“罗生门”。7月2日,他因下体瘙痒,先后前往重庆一公立三甲和一私立医院检查HPV。私立医院7月3日出具报告显示其HPV 52、73、11、61阳性,告知“感染严重易致癌变”,欧先生随即在该院接受激光、注射等治疗,花费近1.9万元,并被要求继续高价治疗。然而,三甲医院7月5日出
      时间:2025-07-14 10:52:00
    • 全球首次:小胶质细胞替换治疗取得突破,成功阻断致命脑疾病进展
      IT之家 7 月 13 日消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彭勃、饶艳霞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曹立团队(兼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团队)合作。该研究首次证实通过替换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致病性小胶质细胞,成功阻断致命成人起病轴突膨胀伴色素胶质细胞脑白质病(ALSP)的病程进展,并首次在人类 ALSP 患者中系统性验证了小胶质
      时间:2025-07-13 08:21:00
    • 高考后现“医美”热潮,学生扎堆整形!这些风险要注意→
      来源:环球时报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近几年,每年高考后都会出现一阵“医美”热潮,“双眼皮手术爆单”“打瘦脸针要抢号”……不少高中毕业生趁暑假做医美,准备“改头换面”迎接大学生活。未成年人适合做医美手术吗?这类手术背后,潜藏着哪些容易被忽视的风险?医美成为“高考奖励”有医生一天做七八台手术进入
      时间:2025-07-05 12:11:00
    • “热得要命”不是开玩笑!有这些症状一定要警惕!
      近日,浙江高速路上发生惊险一幕,两名乘客突发热射病,司机紧急破窗施救,所幸及时得以转危为安。‍‍‍‌‍‍‌今年以来的最强高温过程正影响我国,多地或将遭遇同期罕见高温,“热得要命”可不是开玩笑。什么是热射病?又该如何科学防治?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航天城院区急诊应急中心副主任孙蓉给出了答案。
      时间:2025-07-04 20:07:00
    • 小叶医探|“国字号”+1!安徽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跃升“国家队”
      大皖新闻讯 近日,安徽省儿童医院(安徽省妇幼保健院 复旦儿科安徽医院)迎来学科建设重大突破——该院新生儿科成功入选2024-2025年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这一国家级认可,标志着安徽省在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与儿童健康服务领域迈上新台阶。作为省内新生儿医学领域的领航者,安徽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始终秉持
      时间:2025-06-27 13:55: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桀骜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