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对症下药治理股市“小作文”,加强执法落地力度
转自:经济日报
一年一度的“3·15”,资本市场也在紧锣密鼓打假。近段时间,证监会会同公安、网信等部门,通过监测、甄别、处置、警示、投教等全链条联动,严厉打击编造传播股市虚假“小作文”乱象。
从证券监管部门到多个部门协同监管、联合执法,彰显出对股市“小作文”的零容忍,折射出净化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环境、改善市场生态、维护市场稳定的坚决态度,具有重要警示意义。
股市“小作文”的危害有目共睹。资本市场是信息市场,一张来源不明的截图、一句捕风捉影的对白、一段真假难辨的视频,常常就能搅起市场风云,左右个股涨跌。披着“内部消息”“专业分析”的外衣,“小作文”往往还与非法荐股、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交织在一起,背后埋伏着一套“造假—传播—收割”的产业链,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扭曲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侵蚀资本市场诚信根基。
一直以来,监管部门对股市谣言紧盯密防,但一篇篇“小作文”宛如牛皮癣,反复发作、屡治屡犯,还时不时冒出各种新形态、新变种。究其原因,识别门槛高、查处难度大、量刑执法难等痛点堵点,是其难以根治的症结所在。
监测溯源难。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股市“小作文”的编造更为容易,动动手指就可批量产出,只需几分钟便能形成裂变式传播。谣言形式也多样化,比如隐喻、AI制作图片或视频等,传统过滤技术难以识别,导致谣言传播速度远超监管响应能力。当监管发现介入时,往往错失查处黄金窗口期。
识别定性难。股市信息纷繁庞杂,有的似是而非,有的伪装为预测分析招摇过市,究竟哪种可认定为谣言,一直是争议焦点,也是执法难点。要判断“小作文”背后存在非法荐股、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找出“造谣—传播—牟利”的利益链条更为困难,使得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心存侥幸,屡禁屡犯。
定罪量刑难。相关法律法规虽禁止编造传播证券虚假信息,但对具体标准缺乏详细界定,容易出现同案不同判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和震慑力。
当前,多个部门联合打击股市“小作文”,要用好用足这份力量,根治“小作文”乱象,关键还在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监管层面,需不断升级更新监管技术,将AI、区块链等应用在谣言内容识别、传播路径追踪等方面,实现穿透式监管,快速定位源头,不给“小作文”留藏身之地;司法层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股市虚假信息作出更精准界定,并细化“扰乱证券市场”“严重后果”等的认定标准,明确信息传播量、市场波动率等量化指标,统一裁判尺度,加强执法落地力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住楼市股市”,一个稳定运行的股市,绝不能容许谣言动摇真实诚信的市场基石。当治理越精准,执法越有力,打击越到位,“小作文”就越无生存空间,资本市场就越发风清气正、稳定健康运行。
(原标题《对症下药治理股市“小作文”》)
相关推荐
-
2024年办结率100%,挽回超350万元损失!天桥区打造温情消费维权服务体系4月28日,济南市“一月一主题”暨提振消费集中采访活动“泉在济南 实汇天桥”主题新闻发布会召开。过去一年,天桥区市场监管局面对消费投诉举报,实现办结率1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50余万元,以“监管为民、服务发展”的核心理念,全力锻造高效便捷温情的消费维权服务体系,为省会消费环境优化注入强劲动力时间:2025-04-29 00:24:00
-
和讯投顾高璐明:超4100只下跌!向下变盘了?要不要跑?超过4100只个股下跌,三大指数集体回落,市场向下变盘了吗?我们当下要不要赶紧跑?4月28日,和讯投顾高璐明认为,到目前为止市场还没有选择向下变盘,因为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呢市场还没有破位,本次上涨行情呢自从我们在4月9号强调,市场已经确认低点了,让大家呢在这里面大胆去抄底之后,啊随后市场一路上攻,在时间:2025-04-28 21:43:00
-
手机格局Q1生变:华为再次拿下第一,国产手机凭什么赢麻了?谁能想到,2025年才过去一个季度,中国手机市场格局就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在国家补贴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同比增长2.5%,总出货量为7160万部,整体展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图片来源:Cou时间:2025-04-28 08:35:00
-
龙泉股份上市13周年:市值微增,净利润大幅提升,未来仍需寻求新突破龙泉股份自2012年4月26日成功上市至今,已历经13年。作为国内领先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制造商,龙泉股份在多个重要基建领域如水利、核电、火电等市场深耕细作,逐步发展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目前,龙泉股份的主要业务涵盖了混凝土管道、金属管件及阀门的生产与销售,其中,PCCP产品在公司整体营收时间:2025-04-26 05:20:00
-
四川新闻联播丨“经济大省挑大梁”调研行②消费与外贸的“内”“外”联动之路扩内需和稳外贸,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一头连着百姓民生,犹如两架引擎,推动经济稳健前行。今年一季度,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46.92亿元,增长5.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03.4亿元,同比增长5.2%;全省进出口规模也首次在开年一季度突破2500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经济大省挑大梁”调研时间:2025-04-25 21:33:00